陈和伦2025年暑假,我校组织4000余名师生、390支实践团奔赴全国各地,以“实践绘就最美青春——钢筋铁骨筑脊梁,青春奋进强国梦”为主题,聚焦“红色寻访续写青年足迹”“科技创新发挥青年才智”“社会服务践行青年使命”“文化传承贡献青年力量”“乡村振兴彰显青年担当”五大专项行动,一大批北科大青年应召出发,前往祖国的大江南北,体悟民情、感悟发展、践悟真知,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习曾多次强调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正如习所说,“谴责侵略者的残暴,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和教训,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
2025年7月22日,北京科技大学烽炬承光实践团正式集结完毕。实践团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关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文化的重大战略部署,以赓续红色信仰、铭记历史烽火,感悟先辈精神的指引下,北京科技大学烽炬承光社会调研实践团奔赴湖南省长沙市开展社会实践。在立体化实践中,实践团进行了走访抗战遗址、参观抗战纪念馆、采访老兵和专家学者,以及开展抗战精神主题的支教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实践团希望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抗战精神的内涵和价值,更有效地将其融入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团系统精读了三次长沙会战及衡阳保卫战原始档案、军事报告、访谈录等文献超100份形成史料分析笔记超2.3万字,重点标注战略部署、战役转折点及军民协作机制。
截至2025年7月27日,实践团召开专项会议11次(线次),基于历史地理信息确定11处核心调研点(含8处战役遗址、3处纪念场馆),设计4版迭代问卷(含遗址认知度、历史记忆传递等6个维度)。
重走抗战遗址,聆听历史回响,实践团先后来到天心阁、影珠山、岳麓山抗战文化园、长沙市博物馆等地,实地调研三次长沙会战相关史迹。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那份“寸土不让”的血性与“万众一心”的力量。
探访伟人足迹,感悟信仰初心,实践团走访韶山、湖南一师旧址、杨开慧纪念馆、长沙市党史馆等地,沿着青年时期成长轨迹追溯革命原点。从“立志救国”的初衷到“敢为天下先”的担当,抗战精神在信仰中有了更深刻的注解。
深入衡阳战地,直面英雄血战,实践团在衡阳保卫战纪念馆进行采访时,实践团有幸遇到抗战历史研究爱好者。对方主动为采访成员讲述衡阳保卫战的历史背景与战斗经过,让大家对“坚守47天、以“一城抗一省””的英勇壮举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认识到了抗战精神不止于战火,更深植于理想、信念与人民团结的底色。
抗战精神,在讲述中接力,实践团分组深入抗战遗址与红色场馆,对150余名市民开展随机采访。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却都对英烈事迹心怀敬意,英雄精神跨越代际,传承未断。
抗战记忆,在课堂中生根,实践团在满天星社区开展5天支教,用《红岩》讲革命故事,用绘画引导孩子们描绘心中的英雄。信仰、勇气、团结,这些价值悄然在童心中扎根。
对线日,对长沙市博物馆典藏研究部主任、副研究员刘莹老师、湖南省韶山管理局肖老师、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姚江鸿教授、长沙抗战历史研究网唐智轩老师、长沙县满天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田生梅老师、湖南第一师范旧址彭老师进行深度访谈,生成访谈录6篇,共计8868字。此外,采访游客累计110人次,生成访谈报告共计12000字。
影珠山徒步忆烽烟,追随“重走抗战路”主题,团队成员前往湖南省长沙县影珠山开展徒步探访。沿途通过实地踏勘抗战遗址、战士纪念碑与战壕掩体,深刻感受革命前辈浴血奋战的崇高精神,并将观察心得化为生动笔记与影像资料。
互动式地图,利用精确坐标和动态标注,构建了包含十四天调研轨迹的立体电子地图。用户点击任一节点,即可弹出对应的图片与相应信息,实现可视化与互动化的完美结合。
沉浸式小游戏开发,为活化历史教育,团队开发了包含五大功能的抗战问答闯关游戏:基于采访数据的AI对话系统、破译密码的电报挑战、红色文物配对的“文物寻踪”、长沙会战策略推演战棋,以及感悟革命信仰的诗词连句游戏。
图章设计灵感源自“烽炬承光”队徽,采用精雕细琢的木质材料,规格20×20×70mm。印章刻面融入火炬、与战斗元素,火炬燃烧的动态线条与木刻质感相得益彰,使每次印记都承载着历史厚重与精神传递。
木制书签,采用木质材料,以长地标天心阁为蓝本,规格33×115mm。书签正面烫印“长沙抗战民族”字样,古朴典雅,彰显深厚历史底蕴。
沙盘,利用环保再生材料(废旧快递纸板、现场收集纸片、手绘水彩),按1:12500比例复刻橘子洲及周边景观,尺寸300×400mm,兼具艺术性与教育意义。
矩阵织声,薪火续传:线日,实践团丰富的调研事迹已被多家权威媒体及自媒体平台转载8次,覆盖校外湖南第一师范纪念馆、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沙抗战历史研究网、中国发展网、长沙县满天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等重要节点;微信公众号发布深度图文6篇,累计浏览量1w+;微信视频号、B站、抖音短视频、微博同步发布短视频20条,总播放量达3w+,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与积极传播效应。
出品 北科小博士新媒体工作室来源 北京科技大学赓续抗战精神烽炬承光实践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