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g衬衣“要有极大的勇气和足够的谨慎,才能创造巨额财富。而要守住这些财富,要付出10倍于创造财富所需的才智。”
然而,本文既非讲如何赚第一桶金,也不是说怎样实现财富保值增值,而是瞄准这两件事情的“共同敌人”:
同时,“一生只用富一次”这句话,也势必因为其朗朗上口,而付出恶俗鸡汤的代价,被相当多人理解为:
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会告诉你,与其追逐得到财富,不如采用逆向思考,力求做到不“爆掉”,这么做难度更小,你实现财富和幸福的确定性会更高。
所以,想要创造财富,首先要理解风险,懂得成本,然后才是收益。如此一来,耐心和长期主义才会起作用。
本文的E部分,探讨如何实现“持久富足”。很多超级富豪不仅会赚钱,而且爱思考,我研究了那些伟大的榜样,将他们的智慧梳理出来,供自己学习,也希望对你有用:
微软曾被视为“僵尸股”,长达十年公司市值原地不动,维持在2000亿美元左右。在此期间做搜索干不过谷歌,做手机大败而归,在大家心目中,属于这家公司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
但是不知不觉间,微软在前不久市值超越了苹果,再次夺回了全球市值最大公司的宝座。秘密何在?
3、第三块业务叫做Personal Computing,赚了420亿美元收入,这一块是微软传统的个人电脑业务,包括了个人电脑中的Windows云端服务。
用“移动为先、云为先、AI战略”去刷新我们看起来快要成化石了的Office和Windows。
好的股票,背后是一家好的公司;好的公司,就是一台价值机器。
还记得比尔·盖茨第一次当世界首富是哪一年吗?有没有感觉他当了好多次了?虽然他卖了大部分微软的股票,并且大举做慈善,但似乎钱总也捐不完似的。
长期资本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了。包括两位诺奖得主在内的超级梦幻团队,利用一种看起来极为高明的套利方法,迅速赚了很多钱,然后又破产了。
第三,他们大多数人几乎把自己的整个身家都投入到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约投了几亿美金。
他们用的套利方法看起来既聪明又安全,只有极小概率的风险会出事儿,在精确计算的基础上,长期资本用了较大的资金杠杆。
俗话说,每天都有百年不遇的事情在发生。在大赚4年之后,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发生了,地球上最聪明的投资团队破产了。
假设给你一把枪,里面有1万个弹仓,其中只有一个里面有一颗子弹。把枪对准你的太阳穴,扣一下扳机,你要多少钱?
长期资本玩儿的就是这种游戏。万分之一是极小的概率,然而一旦发生,却是致命的。
为了得到对自己不重要的东西,甘愿拿对自己重要的东西去冒险,哪能这么干?我不管成功的概率是 100 比 1,还是 1000 比 1,我都不做这样的事。
但是他们为了赚更多的钱,为了赚自己不需要的钱,把自己手里的钱,把自己需要的钱都搭进去了。这不是傻是什么?绝对是傻,不管智商多高,都是傻。
看起来道理很简单,然而我们看看过去这些年,又有多少“首富”可以善始善终呢?
前天看到一个2018年还在富豪榜上的人,因为欠了4000万高利贷,被迫拍卖近15个亿的银行股权。
我最喜欢的答案来自张益唐,他说钱都够用就好。--多少钱够用?他说:
这是一个天才的答案,也是一个天才的秘密。他将自己最专注的事情以外的要素都最小化了,如维特根斯坦所言:
天才并不比任何一个诚实的人有更多的光,但他有一个特殊的透镜,可以将光线聚焦至燃点。
当然,做天才很难。我们还是做个幸福的普通人吧。这方面的财富标准,我推荐麻省理工的威廉•班根提出的4%法则:
“他认为通过投资股票资产,只要退休第一年从退休金本金中提取不超过4.2%的金额花费,之后每年依据通货膨胀微调提款的数额,那么退休金到死都还花不完,因为股票本身会产生增值。
只需要把每年的开销乘以25倍,就是自己所需要的费用。”
这是一段往事。在绑架了李嘉诚的儿子之后,张子强只身去李家谈判,开价20亿。
1、谈判。李嘉诚当场答应对方开价,但称现金没有这么多,只有10亿港币(多厉害的商人)。双方最后以10亿3800万成交。
2、销售。临别前,首富对绑匪说:你可以买点我们公司的股票,保证你家子孙三代不愁衣食。
3、复盘。多年以后,当记者再次问到儿子被绑架,为何如此冷静时,李嘉诚说:
因为这次是我做错了,因为我们在香港知名度这么高,但是一点防备都没有,比如我去打球,早上五点多自己开车去新界,在路上,几部车就可以把我围下来,而我竟然一点防备都没有,我要仔细检讨一下。
结局世人皆知。李超人继续当了很多年超人,而绑匪很快花完了10个亿,不久后身首异处。
美国的统计数据,中了头奖的人,大多结局不妙,有些人甚至不如不要中奖。
亨利·考夫曼说过一句话:“破产的有两种人,一种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一种是什么都知道的。”
如果说长期资本的聪明家伙是因为“什么都知道”而破产,发了横财的人,难免会因为“什么都不知道”而破产。
没错,华尔街那帮混蛋为了多赚一点儿,而亏掉自己的几个亿本钱,的确很蠢。但是如果口袋里空空如也,不博一下,又怎么有机会呢?
很多文章喜欢说要做大概率获胜的事情,这也不对。确切说,是要做“正期望值”的事。(请看《
去赌场里迅速输掉口袋里最后几块钱,过把瘾就死,这样的人很快会成为职业韭菜。行为习惯会融入血液,最终铸就了宿命。
猴子赌苞谷,和猴子扔苞谷没什么区别。于是“穷人”便永远处于大脑稀缺状态,无暇思考未来,更无力为未来布局,每天都在应付眼前的窘迫。
即使如投资专家所言,年轻人可以承担较大的风险,例如可以配置更高比例的股票资产,但也不能去炒消息股,而是该采用理性的、长线的价值投资,或者是定投多元化的指数基金。
你看lady Gaga不也在奥斯卡获奖典礼上表达了,趴下怕什么,我趴了这么多次,不照样来到巅峰?
“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
这些励志名言都对。然而lady Gaga并非经常被打趴,她一直是螺旋式上升的,甚至连螺旋都没有,只是在争议声中稳稳上升。
而褚时健和马斯克这类人,其内核价值就是他们的个人。他们暂时的破产,并不会殃及内心世界的资产,甚至不会殃及他们的外部财富关系网络。
例如,一个创业者所做的事情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他敢于,并通过拼和快速学习不断提升了自己的成功概率。
又例如,“相信所以看见”本质上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在某些时候对某些人而言的确很灵验。
例如,据猜测科比的直升机驾驶员可能是因为想讨好科比(也是对他的爱拼精神的致敬)而去挑战极端天气,以致产生悲剧。
对于没有完整经历过一个经济周期的人们而言,理解边界和起伏是件很难的事情。
前阵子,雷军分享自己半生的一个又一个“低潮”,然后又一次一次站起来,并且比以前更上一个台阶。
过去数十年奇迹般的超级大周期里,一浪接着一浪,总能将“暂时低潮”中的人接住,然后抛向更高处。
一路上升的游戏里,All in的人可能更容易取得“极端斯坦”(塔勒布语)的财富。
在这一背景下,再加上人们只关注聚光灯下的“成功者”,令“赌”成为一种被夸大的精神。
也许赌和拼搏的边界本来就是模糊的,识别这一点,除了看期望值的正负(显然这一点也充满了主观性),还有一个思考办法是:
其实,即使是面对一个大概率获胜的、期望值为正的机会,决定你是否应该的,不是计算“假如我赢了我会怎样”,甚至也不是去计算“期望值”(除非你是一个持续者并能令大数定律发挥作用),而是:
如德鲁克所言:真正的自由乃是抉择的自由,做或不做,这样做或那样做,观点一致或观点相左,你可以自由选择。
在德鲁克看来,所谓自由,就是做出选择,并对选择的结果负责任,不管结果是什么。
告诉你一个惊人的事实:一个随机选出的40岁男性,在未来一年死亡的概率是千分之一。
有人写文章说,价值投资的好处之一,是可以让人长寿,89岁的巴菲特和95岁的芒格,还有别的诸多例子。
这个世界让人太早挂掉的事情,几乎都被统计学算出了概率。下面是一个人一生中挂掉的可能性(据说来自美国的保险公司,数字有待核实):
你要做的是,从降低较大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入手,例如多运动,注意饮食,防止心血管病,立即戒烟,等等。
投资延长人类寿命的研究。他投资了成立于 2009 年的 Unity 公司,宣称要在不久的将来,消灭 1/3 与衰老相关的人类疾病。
为一家专门研究人类抗衰老技术的基金会,提供了 700 多万美元的资金支持。
往身体里注入年轻人的血液。 提供换血服务的,是一家名叫安布罗希亚的硅谷创业公司。
人物索普从上学时起就应用化学、生物学、医学等知识保持自己的健康状态,80多岁时还像30多岁一样矫健。
今年85岁的他依然运营着自己的对冲基金,每天锻炼,服用各类药品,其目的不仅是为了降低自己肉身的衰老速度,更是为了提高他的死而复生的概率。
索普是这个世界上最懂概率的人,他一路战胜了赌场和股市,是量化交易的鼻祖。
尽管只有2%的可能性,但是一旦发生,回报是极大的。所以这件事“期望值”为正,而且数值极大。
“讲概率的人完全不懂投资,他们的工作方法是靠底层逻辑和独特的方法论,从而实现了风控和回报。”
这类言论无知得可怕:竟然可以脱离概率来讲风控,竟然可以可以靠方法论超越不确定性。
我们经常能在“成功者”中看见赌徒(又或是赌性较重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赌能令一个人更成功。
贝叶斯定律会告诉我们,“成功的赌徒/赌徒”依然是一个极小的数值,并且期望值为负,和一样不值得去买。
我们的文化崇尚以成败论英雄,所以“能人”无需受到道德的束缚。跟着大哥有肉吃,利益大过是非。
然而根据巴菲特和我的经验,几乎从来没有从与“烂人”合作中得到任何东西,除了教训。
而且烂人还有一个特点,即使你不断妥协,希望与其建立某种“这样你可满意了吧”的平衡,也只会招致对方“原来你丫是个软柿子”的步步紧逼,绝不收手。
更不消说那些会“炸掉”的人。不管这类人多聪明,多能干,多有关系,一旦炸掉,会造成不可逆的损失。
“罗斯柴尔德家族很清楚,坏运气不只来自偶然的机会,更有可能来自过度的贪婪、鲁莽、胆怯、坏脾气或者是道德卑下。”
你要努力让“富一次”和“只用富一次”变成一件事情。例如前段时间传闻某大厂有人借钱加杠杆炒股,这是自己给自己埋地雷。
可是对于普通人而言,该等效原理并非是中性的,而是恶性的,永远不值得去碰。
李佛摩是被不少中国投机客崇拜的偶像,尽管他最终自杀。1893年,李佛摩16岁初涉股市就取得成功,以放空出名,有“华尔街大空头”之称。
李佛摩曾有句名言:“华尔街不曾变过。口袋变了,股票变了,华尔街却从来没变,因为人性没变。”
李佛摩死时还有500万美元,那时的美元相当值钱。尽管他多次从破产中崛起,但是最终他的精神世界崩溃了(部分是因为先天疾病)。
小时候我从襄阳回武汉乡下老家,途中需要两天。第一晚到了武汉,投宿亲戚家,第二天一大早天不亮再赶长途车,我被从窗户塞进去,全家才勉强挤上去。我们总是担心挤不上车。
在加国,做地产经纪的朋友讲她客户的故事。那位先生住着一栋大House,大冬天舍不得开暖气,在家裹了件大衣。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家孩子有次上一位老太太的辅导班,她租住在一栋漏水的老房子里,却把花园收拾得生机勃勃。有次我看见她雇人运来一整车的花,种在并不属于她的房子周围。
中国人舍得买贵房子,买豪车,但如这位老太太般“大手笔”买花的,极为罕见。
我们过上好日子的时间并不久,饥饿感从骨子里影响着我们的投资价值观与策略。
世人皆有贪心,连“美元总统”格林斯潘也不能幸免。格林斯潘被麦道夫骗走了30%的退休储蓄(他买的基金投给了麦道夫)。他提起这件事时说,当初的回报看起来太舒服了。
大名鼎鼎的桥水基金,其旗舰产品Pure Alpha在2018年的回报率为14.6%,超过了市场和大多数同行。30多年来,该基金产生了12%的平均年回报率。
汤姆·彼得斯的经典之作《追求卓越》里,精心选出了43家最伟大的公司,该书出版后仅两年,其中就有近1/3陷入了财务危机。
十多年前,我们地产公司账上有些资金,财务就顺手做点儿理财,打打新股。老外股东对此提醒到,打新股有风险啊。几个中国股东说,打新股怎么会有风险?想打都打不到啊。现在回头看,真够幼稚的。
我们心底默认,经济会一直高增长,房价会一直涨下去,股市突破 10000点不是梦。
我们没有美国人的那种经历:在 1929年10月股市崩盘之后,股票投资者用了整整 21年零 3个月的时间才使自己的收益赶上债券投资者。
看到一位“投资导师”在某书的序言里讲:“要长线投资,不为短期利润所诱惑,您才能真正赚到钱!”他举自己学生“花”的例子:
从2007年4月到2007年10月股市见顶前,她坚持长期操作,股票账户从十几万变成了七十多万。
2009年6月,沪指经历了从6124跌到1664的大跌,然后反弹到了3000点。花的账户有1400万,都是股票。
作为“投资导师”,该人讲的故事,和他的主张风马牛不相及。他所传递的投资价值观,线
“小时候我赌过钱,比方说赢了 1块钱,全放下,变 4块了,全放下,变 8块了,再全放下,变 16块。有些人赢了 1块钱,就收回 5毛,他赢的钱明显比我少得多。但我这种弄法,可能最后一次全没有了,一分也不剩。”
投资无法预测。没有人能准确地预测周期,即使你看准了某件事情必然发生,时间也未必站在你这一边。
“我反复研究的一个主题是我们无法预测未来,没有丝毫的证据表明我们可以预测未来……
橡树资本的创始人在《周期》一书中提及,阿姆斯特丹市绅士运河区经过 350年房价才上涨 1倍。
房子在本国是个极其复杂的话题,买了的人嫌买少了不开心,没买的人更不开心,到底该不该买房?何时买?何地买?房子和学校,是饭桌上的核心话题之二。
如果通胀率为3%——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正常水平”,24年后同样的钱购买力会削弱一半。
指数基金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投资时代。先锋集团旗下管理着超过1万亿美元的资金。
分散投资是唯一的免费午餐,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个道理是从严谨的数学公式中推导出来的。
你的内心应该有一个罗盘。这样,你就会知道哪些事情是即使完全合法也不能做的。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假如你从来没有学过围棋,试一下拼命学一阵子围棋,看看你能够达到什么水平。
科斯定律的一个重要含义是,一项有价值的资源,不管从一开始它的产权归谁,最后这项资源都会流动到能最大化利用其价值的人手里去。
什么是安全边际?本杰明·格雷厄姆将“安全边际”定义为“价格和预示的或经过评估的(内在)价值之间有利的差额”。内在价值是未来现金流的现值。安全边际反映了内在价值和当前市场价格之间的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