拽少爷的恋爱法则作家迟子建曾说,“一个作家的童年经验,可以受用一生,没有童年经历,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写作。”
可以说,想要开启写作之路,少儿时代的经验是至关重要的,滋养作家对文字感受力的根源正是他们的孩提时代。
道理大家都懂,可如今孩子们的文字感受力眼见着越来越差了。感受力弱,观察力差,阅读太少,输出能力自然好不了。
短短几百字的作文,孩子磨磨唧唧能写2小时,家长只能感叹他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怎么如此匮乏?
有的孩子表达情绪时甚至只会说“我高兴死了”,“急死了”,“恨死了”,不满千字的作文里竟堆砌了几十个“死了”。
孩子写不出东西,根源在于平时积累不够,观察力不够,阅读量太小,无法将看到、感受到的转化成具有想象力、有价值的东西,更没有专业技巧来将创意落地,只能“干耗”,这就把难题给了家长,可辅导写作却是件更难的事。
就连已出书上千万字的当红作家马伯庸都找不到这套“方法”,更不用提绝大多数没有写作经验的家长。我们迫切地需要一套既能让孩子爱上写作,又能掌握技巧的好方法。
一方面,写作是项实用的技能,练就的是将知识如何输出的能力,可以平移到其他任何一门学科学习中。
自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新政后,各地先后出台高考改革方案,宣布外语可以“一年两考”,取最高分计入高考总分;数学也要大幅度降低难度,只有语文在高考总分中要加大区分度,靠什么?肯定是作文啊,因为它占比分最大,最易拉开学生档次。
如何才能写出高分的作文?在知名儿童文学作家林彦老师看来,作文分两种,“对的作文”与“好的作文”。
“对的作文”即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格式正确、立意正确、中心突出、层次分明,语言流畅,基本做到四平八稳,通常作文分数不会太差,但也难以获得高分;而“好的作文”,是在“对”的基础上,还需加上创意亮点,深度思维,在大语文时代的今天,这样的作文往往更能获得高分。
我们可以看到每年高考,作文题目多变、体裁写法丰富开放,让很多考生越来越棘手。像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本手、妙手、俗手”,是不是家长看完都一身冷汗无从下笔啊?如果平时能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养成写作的创意思维,或许能帮我们摆脱这样的困境。
写作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使离开了校园,在未来职场中,就连工作报告都会因写作水平的高低得到领导不同的评价。
另一方面,从不功利的角度来看,写作会让孩子成为更好的、更懂得真善美的人。爱写作的孩子长大后,对家人、对朋友有更丰沛的情感,对社会有更深切的体察,对芸芸众生有更亲切的同理心。
就像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的流露:“活着不是为了写作,但写作是为了活着。”
过去三年,南方周末在相继推出了多门成人写作课后,一直被用户呼唤,能否为孩子们也打造一门写作课?
为了响应大家的需求,我们花了一年时间,邀请汤汤、林彦、舒辉波、谢倩霓、汤素兰、沈石溪六位全国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针对9-16岁的青少年研发了《南方周末少儿写作课》。将他们在少儿写作一线的丰富教学经验和他们本人十数年的写作经验融入课程。
今年暑假期间,已有1100+名学员参与了我们第一期的少儿写作课,不少学员反馈“拓展了写作思维” “文笔得到很大提高” “养成了将写作融入生活的习惯”......
结课之后,很多错过营期的小伙伴反复呼唤我们复推第2期,于是,我们再次联手6位儿童文学作家,在寒假来临之际,开启《南方周末少儿写作课:6位儿童文学作家给孩子的写作课》第2期!希望帮助更多孩子打开写作的“任督二脉”,让孩子既能拥有文学创作素养,又可以学会实用的写作技巧。
作品曾被赞为“给儿童的生命哲学书” 的著名童话作家汤汤,从未停止过在一线课堂上教书育人的脚步。这一次,她将告诉孩子们,要学会用平常事物加新鲜元素,激发想象力,发掘写作素材。
孩子们按照“应试套路”写作,写着写着便会觉得无事可写,这是缺乏想象力,找不到素材的表现。
汤汤最擅长从生活中发掘素材。她因为儿子换牙的场景创作了《喜地的牙》,因为和一个女孩说话,写出了《水妖喀喀莎》,更是因为耳熟能详的《换牙歌》创作了《姥姥躲在牙齿里》,这些故事的灵感都来源于牙齿,却分别描绘的是成长、坚守和亲情。对于汤汤来说,少儿时代的一颗石头,一株草,一朵花,都是她创作童话的灵感来源。
这让我们想起:卡罗尔让爱丽丝在变高时,给两只脚寄信,于是有了《爱丽丝梦游仙境》;卡夫卡让一个人早上起床变成了甲虫,便有了《变形记》;就连母亲对孩子的责骂,都可以变成尤塔·保尔的绘本《大嗓门妈妈》……这些看似荒诞的夸张描写,都来源于日常的素材,孩子们需要的便是激发自己的想象力。
就像莫言所说,“当你拥有了对人物形象、故事、细节、画面的想象力后,首先就可以解决笔下无物可写的困境,你会感觉到一支笔难以满足同时映现在你脑海里的种种景象和事物。”
具备了观察力、想象力后,还需要平时多积累,增大阅读量,汤素兰、沈石溪两位嘉宾导师会继续带领孩子们打开创造性思维,获得阅读能力的进阶方法。
中国第五代儿童文学的领军人物、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汤素兰,一直致力于让孩子们学会创意写作思维。
她认为,“到了高年段,教孩子作文一定要教他创造性思维,要能够在意料之外,但也一定要在情理之中,能够出奇、出新和出巧,这是最重要的。”
这一次,她将在课程中告诉孩子们,当你写一篇主题为“感恩”的作文,并不是只能感恩父母师长,也可以感恩鼻梁上的眼镜呀,它为你带来了清晰的世界,陪伴你读书、写作……所以换个角度看问题,思维就这样被简单地打开了。
近十年来,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沈石溪的作品占据了国内动物小说图书市场近80%的份额,可谓当之无愧的“中国动物小说大王”。
他认为,随着孩子阅读增多,语文素养就会提高,作文能力就会提高。这一次,他将告诉孩子们如何通过阅读,全面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虽然文学阅读对考试、升学表面看好像没有直接作用,但是当孩子有了阅读习惯,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之后,就能更好地理解人生,理解命运,走向幸福,这对他的一生却十分重要。”
财经政法大学儿童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舒辉波带来了创意写作中经典的“故事山模型”,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手把手告诉大家如何搭建结构,摒弃套路,讲述一个故事。
当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描绘迪迦.奥特曼和特利迦.奥特曼之间的关系时,却总是不能清晰地讲述出来,可掌握了“故事山模型”,你便能把叙事连成一句话,将热血少年英雄的主旨提炼出来。
就连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老师表扬了谁,张三和李四打架了……这些琐事都可以用“故事山模型”将“起承转合”活灵活现地完整讲出!
有了结构骨架,还需要将创意真正落地,为了不再写出让家长两眼一黑的奇葩句子,就需要生动的语言。
知名儿童文学作家林彦,曾培养过多位学生在新概念作文、冰心儿童文学奖等写作大赛中获奖,15年中国小作家协会导师的身份让他拥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更理解孩子的写作。在课程中,林彦总结出了训练语言的三种方法,来提升语感,表达自我。
他曾经碰到过一位只会写三段式的董同学,作文写得干巴巴,描写妈妈时是这样说的,“我妈妈是一个护士,她很热爱自己的工作,我很敬佩她”。
作文看不出任何对于母亲的感情,但生活中的他语言却丰富有趣,还会吐槽妈妈,“我妈在家里从来不干活,她在医院里忙得很,回家就往沙发上一靠,家务活都被我爸承包了 ”。
林彦便与董同学聊日常里好玩的事,用一支录音笔把他说的话都录下来,再让他把这些话写出来,去掉废话,稍加修改,就成了一篇语言活泼有趣的千字文章,董同学的写作天赋和兴趣被发掘了出来,就连描写出汗的鼻子,也画面感十足——“晶莹的小水珠停驻在鼻尖,把阳光折射得非常璀璨”。
跟随林彦老师学习写作,董同学不仅获得了著名文学评论家朱自强的赞赏,还开始在《少年文艺》等杂志发表文章。
同样都是编故事,很多孩子会问:为什么我编出来的东西怎么看都像是假的,而有些人编出来的故事就像是真的一样?老师总批评说:这个故事太流水账了,缺少艺术的升华。我到底要怎样做才能找到这之间的平衡呢?
将双胞胎女儿培养至复旦和上海交大的《少年文艺》主编谢倩霓,将从教育经验与写作技巧两方面入手,告诉孩子如何利用四大要素,将故事写得生动,真实感十足。
你看,所谓的“笨”、“写不出来”、“语言匮乏”、“记流水帐”……只是因为没有培养起孩子的文学素养,没有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也没教会他们真正实用的方法,所以才让他们感到写作那么难。
《南方周末少儿写作课》与蜻蜓点水般的讲座和经验分享不同,我们邀请六位既有创作经验又有一线教学经验的作家,对写作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打磨出了一套少儿写作体系,希望帮孩子打通写作的“任督二脉”,让孩子们早日爱上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