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卫华包二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引起全社会的共鸣。近年来,常州市各中小学校为提供优质教育,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课程和文化,打造“一校一特色”,不断提升学校品位,丰富办学内涵。
“什么是成长?成长就是在遇见某件事后,获得了磨砺,变得与以往不同了。”20日,正衡中学天宁分校的读书节活动中,七(4)班的欧阳吉慧与同学们分享了她自己的成长经历。
据了解,正衡中学天宁分校从2015年起,将学校读书节与师生成长故事征集结合,开展学生阅读活动。
“学生和老师的成长路上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有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该校德育处主任李晓霞告诉记者,向全校师生征集成长故事,就是想让师生记录成长的点滴,学会发现身边的美好。据悉,最终,学校会评选出优秀成长故事,拍摄“故事人物照片”,并制作成海报在校园内张贴。
围绕学生阅读,正衡中学天宁分校从去年起,还举行了“朗读者”活动。“学生自己选择文章、录音和配乐,利用午休时间在广播室朗读,与同学们分享佳作。”该校团委书记王琪告诉记者,学生分享的文章主要围绕“青春”“梦想”和“感恩”这类主题,目前已有七八年级近40人参与。“午间十分钟的‘朗读者’活动已成了学生们最好的休闲方式。”王琪表示,下学期,学校将对学生进行专业辅导,精修朗读作品,最后制成CD,给学生留作纪念。
在今年暑期举行的2017年全国青少年曲棍球锦标赛中,南夏墅中心小学女子队获U12组学校组季军。这也是该校开展曲棍球运动以来,获得的最好成绩。
据了解,南夏墅中心小学从2015年起,在校园开展曲棍球运动。学校现已被国家体育总局手曲棒垒中心评为“国家奥林匹克后备人才推广校”。目前,该校共有男女曲棍球队4支,共有队员60多人,并向常州市曲棍球队、国家少年队输送8名队员。
“我们在全校开展普及型的曲棍球活动,一年级到三年级成立班级小小曲棍球队,形成‘人人爱曲棍球,人人会玩球’的大环境。”该校体育课程负责人徐小甫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目前,南夏墅中心小学的曲棍球课程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实行不同的水平教学:一、二年级为了解接触曲棍球阶段,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对曲棍球有所认识,上课时更注重自由练习,在其中适当教一些基本技术方法;三、四年级为巩固发展阶段,会学习一些有难度的技术动作和简单的配合;五、六年级为发展提高阶段,向学生教授各个方面的曲棍球知识,如战术打法和曲棍球规则方法等等。
此外,结合该校的“竞进”文化,该校还将曲棍球纳入学校的体育节和运动会,举行曲棍球技术接力比赛,并定期在各年级和各班级之间开展曲棍球比赛,通过竞赛来增强曲棍球知识和提高运动水平。“目前,我们学校已成立体育教研研究小组,正着手开发曲棍球校本教材,进行专题研究。”徐小甫说。
19日,刘海粟小学的书法教室内,趣味书法与紫砂艺术相遇,孩子们用专注的目光、扎实的书技,让笔墨在紫砂壶上跳跃,书写着海小别样的“小海粟”课程。
据了解,刘海粟小学基于美育视野,着力构建了以艺术教育为重点,以“必选兼修、多样分层”为特色的“小海粟”校本课程,先后在音乐表演、书法绘画、语言表达、科技手工、体育健美、创意体活、节日庆典、仪式体验等领域,创设了近百个特色课程,孩子喜欢什么,就可以随心选择课程参加艺术修炼,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需求。
每年六月份的校园艺术节,是“小海粟”课程的展示舞台。超级童声大赛、“校园吉尼斯”大赛、“金话筒”主持人大赛、庆“六一”文艺汇演、民族文化艺术节、学生书画展等丰富多彩的大型艺术类活动,给了孩子们施展艺术才华的空间和舞台。特别是民族艺术节,每个班级代表一个民族参展,孩子们在民族一条街里,学做拉面,跳竹竿舞,尝蒙古奶,参与知识问答,着民族服饰摄影留念……玩中学,学中乐,学校成了欢乐的海洋。
近年来,海小的“小海粟”特色课程已成为常州市、江苏省乃至全国的一面旗帜,先进的教育思想也辐射向四面八方。
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董洪亮主任这样评价“小海粟”课程:充分地利用原有优势,通过小海粟课程基地的建设,很迅速地让课程的实施产生了大效益;全员参与性,让每一个孩子得到了个性化发展;教师有艺术专业准备和基础,综合素养高,更多老师参与小海粟课程的实施,让更多的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