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闭症康复:理解、支持与潜力开发——哈医大四院儿童康复中心专家解析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7/4 13:57:28 | 【字体:小 大】 |
神鸣公主的无邪当提到“自闭症”,许多人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些刻板印象——沉默寡言、行为独特、难以接近。然而,自闭症谱系障碍(ASD)远非如此简单,它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每个孩子都如同独特的星辰,在各自的轨道上闪烁光芒。在中国,自闭症人士群体已达约1300万人,其中0-18岁儿童青少年超过300万,让这一话题不仅关乎个体成长,更牵系着千万家庭的希望与未来。
自闭症的核心障碍通常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交沟通困难、刻板行为与兴趣局限、感知觉异常。社交沟通困难表现为孩子可能难以理解他人表情、语调,不懂得轮流对话,较少主动分享兴趣或情感,眼神接触也常显不足。刻板行为则可能表现出重复的身体动作(如摇摆、拍手)、对特定物品异常执着,而感知觉异常则使得部分孩子对声音、光线、触觉等刺激表现出异常敏感或迟钝。
首先要明确,自闭症目前尚无“根治”方法。康复的核心目标并非消除自闭特质本身,而是提升核心能力,减少挑战行为,挖掘优势潜能,以及促进融入参与。具体的干预方法包括行为干预、结构化教学、社交技能训练、言语与沟通治疗、感统训练以及游戏治疗等。
在这条康复路上,家庭的作用不可忽视。父母和家人的理解与接纳是基石,放下不切实际的期待,拥抱孩子的独特性是家庭能量的源泉。耐心与持续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康复是马拉松而非冲刺。家庭中建立可预测的作息,使用视觉提示帮助孩子理解安排和要求,也能有效促进孩子的适应能力。
同时,社会支持也至关重要。融合教育可以为自闭症孩子提供适当支持,让他们在与同伴互动中自然学习和成长。社区活动的接纳性及政策保障的完善,能够为自闭症人士创造更友好的环境。
自闭症的康复之路,是发掘潜能、建立联结、融入社会的旅程。它需要科学的方法、家庭的温暖坚守以及全社会的包容支持。当我们放下“矫正”的执念,转而用心理解、尊重差异、提供脚手架式的帮助,每一位自闭症孩子都能在属于自己的节奏里,展现出生命独特的光彩与价值。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