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书过期当前,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正对学习方式、学校形态、教师作用、教育评价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将如何重塑教育与学习?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规划引导基础教育领域的变革与创新?
10月25日到26日,由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协办的2019年(第六届)中小学校长论坛在京举办,来自全国600余位中小学校长和专家参加了本次论坛,就“智能时代:中小学的挑战与选择”进行讨论交流。
开幕式上,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姚炜表示,智能时代已经到来,中小学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我们需要努力改变教育模式、改进教育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会思考、能创新,具有在未来的竞争中不被机器人所取代的能力,成为具有担当时代重任的时代新人。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党委书记刘小惠认为,智能时代的到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从广度、深度、速度上影响着教育模式的变革和教育生态的重构。中小学是国家未来人才培养的基地,基础教育阶段是人才培养最关键的阶段。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需要主动应对新技术浪潮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顺应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基础教育阶段,为着力培养人工智能高新人才奠定基础。
田慧生(教育部教材局局长、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
教育部教材局局长、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建议,要深刻把握人工智能引发的全方位教育变革,要积极开展教育人工智能的多层次、前瞻性研究,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探索利用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创新的有效策略。审慎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潜在性教育挑战,在积极推进教育智能化的同时,从理念、技术、方法层面,逐步探索,踏实走好未来智能教育发展之路。另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实践探索力度,逐步积累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先案例,引领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
顾明远(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顾明远表示,“人工智能+教育”正在改变着教育的生态、教育的环境、教育的方式、教育管理的模式,使教育概念、场所、途径发生了极大变化,充分认识“人工智能+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遇到的重要挑战。
顾明远认为,“人工智能+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互联网使教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但是教育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目的不会变。信息技术互联网改变了教育的环境和教育方法,但技术、知识手段不是目的。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需要改变,但教师育人、培育人才的初衷没有变,有道德情操、仁爱自信的指导和帮助,人只能由人来培养,不能由机器代替,教师永远是学生成长的领路人。
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何维在发言中表示,今天,人工智能的基础前沿和关键技术正在不断地取得突破,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应用正在加速扩大,其驱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在不断显现。人工智能对人才的培养类型和结构要求,一定会产生新要求。同时,它本身是高科技手段,也会对教育方式、教育形态,包括教育体系,产生重要深远的影响。希望通过研讨能形成一些重要共识,在未来的工作中形成重要合力,为我国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新的更重要的贡献。
张志敏(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格致中学校长、上海市教育功臣、正高级教师)
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格致中学校长、上海市教育功臣、正高级教师张志敏主持开幕式环节。在主旨报告环节,多位重量级的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对未来教育带来的深刻变革进行高屋建瓴的思考和分享。
结合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通过的《北京共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荣誉主席、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陶西平在题为“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的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目标包括,发展教育终身化,即必须推动传统的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推动人们不断的更新观念、更新技能,成为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学习的过程;促进教育的公平化,发展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促进教育的个性化,发展适合每个人的教育;促进教育开放,发展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
陶西平(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荣誉主席、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
陶西平认为,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的开发应当为人所控,人工智能的部署应当服务于人并以增强人的能力为目的。人工智能的设计应当合乎伦理,避免歧视,公平、透明和可审核,应在整个价值链全过程中监测,并评估人工智能对人社会的影响。
国家督学、山东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张志勇在报告中解析了智能时代学校教育变革的9大特点,具体包括: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人文性更加凸显,知识教育本身将让位于情感、创新于价值;人类教育发展的特征,教育的全域性越来越明显,教育的边界,在进行消减和重构;教育将从封闭的教师个体教学走向开放集智化教学,实现人类教育资源的重组;教育的自组织性,从班级授课制走向学习共同体;教育的个性化,课程供给的定制化,未来课程的供给从学生围绕着统一课程来转,到学校围绕着学生的需求来配制资源;教育的综合化,课程组织从分科走向综合,未来每一个学科的课程结构都是双轨的,即“学生课程+学科实践课程”;教育的建构化,课程实施应从身心的分离和身心的合一,让学生的学习回到具体的情境中去;教育的智能化,走进人机协同时代;教育的合作治理,从传统管理走向现代化治理。
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余胜泉在报告中解读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所扮演的12种角色。在他看来,长远来看,知识性的教学将被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智能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师能取代不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师。未来教师的工作形态会发生实质变革。未来的教育是人与人工智能协作的时代,人工智能将取代简单重复的脑力劳动,教师要发挥人类的创新、复杂决策。团队激励、情感激励、引领创新都是人类教师不可被替代的东西。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应该更关注学生的灵魂和幸福,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灵魂于灵魂的启迪,应该关爱学生。
周建华(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教授、特级教师,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常务副校长,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校长)
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教授、特级教师、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常务副校长、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校长周建华在发言中分享了“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变革随想”。在他看来,结构化的、活的知识是力量,智慧使人自由,思想更具力量。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变化,促进学习的个性化,促进因材施教,促进教与学关系的优化。人工智能一定是教育的很好的辅助工具,未来的教育应该是教师和人工智能教师协同存在的时代。
张志敏(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格致中学校长、上海市教育功臣、正高级教师)
下午,围绕“智能时代:中小学的挑战与选择”主题所设计的6个分论坛同时在首师大附中、北师大实验中学、八十中学、中关村三小、芳草地国际学校等中小学名校同时举办,来自全国30多所中小学的校长就基础教育现代化、高中育人方式创新、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质量提升、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育人实践等主题深入交流。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曹志祥,国家督学、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褚宏启教授分别以《尊重差异,正向引导,精准施教——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变化与思考》《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为题进行分享。
刘 飞(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刘可钦(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除了多位中小学校长参与的中学和小学分论坛主题演讲外,本次论坛的高端报告也令人关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科院全球战略智库首席专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邀副理事长、原外交部副部长傅莹介绍了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特点、趋势及我国外交对策;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潘建伟对备受关注的“新量子革命”进行了详细解读;著名金融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金融学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吴晓球则将对中国经济进行了回顾和展望。
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隆重推出了《STEAM教育实验课程》《带着课本环球旅行》研学课程
继去年率先出版全国首套小学科创教育实践教材和中小学人工智能系列丛书后,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推出了《STEAM教育实验课程》《带着课本环球旅行》研学课程,成为今天论坛的一大看点。
上一篇:第四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戏曲教学展示暨前沿论坛在山东金乡举行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