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佳皇后上周,有消费者投诉某款手机存在虚假宣传:某厂商标称可待机220小时的手机实际待机时间仅仅160-170小时。随后厂商解释,待机220小时是指实验室环境下,实际使用中因条件变化而有不同。那么到底都有哪些东西可以影响手机电池的使用时间呢?
对于手机,费电的地方则多种多样,屏幕、音乐、拍照功能、无线传输,甚至一些主题图片的使用,每个功能都可能不知不觉地浪费手机的大量电。
所以,对手机用户来说,弄清楚自己的手机究竟费电费在哪里,是节电必做的基本功。
和相机一样,屏幕也是手机最大的耗电者之一。目前手机的屏幕做得越来越大,分辨率也越来越精细,伴之而来的费电问题,也同样让用户们头疼。
除了屏幕,目前的很多手机都具备无线数据功能,一般是蓝牙、红外及GPRS等方式。在使用过这些功能后,我们也要及时关闭这些无线连接,不然消耗的电也是相当惊人的。
对于智能手机来说,及时关闭使用完的程序,可以减少对手机内存的占用。既可提高手机的运行速度,也可减少对电的消耗。
尽量避免使用复杂的主题及待机图片,节约系统资源,也可以提高手机待机的时间。
振动模式也是比较费电的,对于电话较多的朋友,还是应该尽量选择使用铃声来进行电线.手拿把攥
小巧玲珑的手机,通话时很容易就会把天线也握在了手中,因此在通话时,要尽可能有意识地在天线厘米的距离,以保证信号的传输畅通无阻,减少手机的耗电量。
数字手机大部分机型都具备DTX非连续性发射省电模式的先进功能,为了省电,当手机处在暂时不通话状态时,可降低手机发射电波的功率。实测证明,DTX省电模式,最多可以延长通线.选择短铃提醒
一般手机都具有长短两种电话铃声的功能设置,在安静的场所或干扰很小的环境使用手机时,选择较短的电话铃声设置,在电话打进来时既可以省电又可以减少手机铃声对环境的干扰。
使用手机的时候,要尽量关闭液晶显示屏和按键的照明功能,以便节省用电。在夜长昼短的季节,应尽量在明亮或有光线的地方使用手机,一般情况下可选择关闭显示屏或手机按键的照明功能,以减少电量消耗。
用手机听音乐、玩游戏,十分耗电。特别有些发烧友,总喜欢隔一段时间就换一段音乐铃声,且每次要用很长时间才能决定用哪一首,闲着没事就玩游戏,得不偿失啊!其实,用随身听、掌上游戏机进行休闲娱乐不是效果更好吗?
在出现下大雨、刮大风、打响雷这样的恶劣天气时,最好少用手机,这样能有效节约待机时间。
因为手机在工作过程中,是通过频率为1800赫兹或900赫兹的无线通信微波,与手机通信基地台联系的,在上述恶劣天气条件下,无线通信微波的传输质量将受到影响,此时要确保通信信号正常传输,手机只好通过加大功率的方法,来保护信号的正确传送,而加大功率的直接后果是导致手机耗电量加大,这样手机待机时间自然就要缩短了。
在通讯信号较弱的地方,如在地下室或密封性比较好的室内环境中,尽量少用手机,这样也能确保待机时间不会“缩水”厉害。
因为在密封的环境中进行手机通信时,手机需要多花费一些功率,来确保信号能正常穿透天花板、墙壁或其他遮挡物,那么多花费的功率是以多耗电为代价的。一般来说,在通讯网络无法覆盖,信号比较弱,甚至收不到的地方,开机使用纯属浪费,如确实需要使用,可到信号强的区域再开机,这样可做到省电和快速接通。
当你开车或乘火车出差,从一个地方驶向另一个地方时,如果使用手机,电池的耗费量会十分惊人。
这是因为,手机正在从一个网络节点移向另一个节点,在手机不断地搜索、连接到新地区的通讯网络时,电池的电也在悄悄溜走。这时如果手机的天线性能不佳,就更会雪上加霜。在通讯网络无法覆盖的地区最好关机。
对手机待机时间影响最大的因素,可能就是对电池充电了。要是充电不正确,待机时间可能会大幅度“缩水”。
对于一块新的手机电池来说,开始几次的充电时间,都必须控制在14个小时以上,这样才能将锂离子的电池活性充分激活,手机待机时间才可能处于最长状态。要是头几次充电时间不足的话,那电池中锂离子的惰性,将无法被充分激活,以后你无论怎么充电,都不能让待机时间达到最长状态。每次在充电之前,一定要检查电池电量是否全部耗尽,如果还有余电的话,也不能进行充电,这样也会缩短待机时间。
不要以为手机在通信的过程中消耗的电量是最大的,也不要以为保存或删除电话号码的过程不需要消耗太多的电量;其实,保存或删除电话号码的过程,就是不断擦除或写入flash芯片的过程,该过程消耗的电量与正常通信时所要的电量相当;所以不要频繁地保存、删除电话号码,这样往往能有效节约电量。为了避免手机频繁地读取或查找SIM卡中的信息,请不要在SIM卡中保存太多的信息,这样能加快手机读取速度,有效节约电能。
手机保养得好,可以确保电池和手机之间的金属触点能可靠接触;要是保养不好,那么金属触点可能会被氧化或被弄脏,这样手机和电池之间就会出现接触不良的现象,这会导致手机耗费更多电量。为此,应定期对手机和电池之间的金属触点进行清洁,以确保触点不被氧化或不被灰尘、污迹覆盖。(饶先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