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伴随你一生简谱原标题:为什么这些有钱人都在买公寓?前议员2房公寓狂涨$100万澳元!卖给Hawthorn退役footy选手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澳洲地产博士”,内容仅供参考。其观点、内容、图片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
这幢位于East Melbourne,正对Fitzroy公园的公寓楼,自落成以来一直是墨尔本公寓界的神话。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想买这栋楼里二手房的买家,有一份长长的Waiting List,但售出的房子寥寥无几。
304号公寓于2010年以$520万的价格购入,在2016年以$925万澳元的价格售出,6年间涨了$405万澳元。
而11楼顶层公寓,2007年买家以$19,359,200的价格购入,现在正在市场上出售,要价$4600万澳元!
其实很多投资者都会进入一个误区——以最终房价涨幅作为衡量投资成败的标准。这一标准无疑是片面的,而这一误区的错误在于:忽略了持有房屋期间的现金流。
对于投资公寓的买家,每年的租金收入在支付房子本身的开销、贷款之外,还可以产生盈余;对于有本地收入的买家而言,折旧和贷款利息还可以用来抵税。这一系列的投资过程中长期产生的回报却经常被投资者忽略了。
很多买家片面的看到别墅类房屋售出时的涨幅,却忽略了在持有过程中,房租无法支付贷款月供,每个月都需要房东贴钱的事实。同时也没考虑到房东每年支付给政府的高昂地税。
一言以蔽之,公寓不涨,房东并不一定亏了,别墅涨了,房东也不见得赚了那么多。
28 Standley Street Collingwood的一个买家,在购房时买了2套相邻的1房,改成了2房大阳台户型,购买时合同价为$124万,交割时的银行估价已经达到了$150万,房价上涨了21.95%。由于购房时只需要10%的首付,其实买家仅用$12.4万的投入,就收获了$26万的回报。
Elwood的Canopy项目,不少户型在交割不久再次出售的时候,房价都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
许多对墨尔本没有很深入了解的买家,总是固执地随同胞的大流,买在市中心,将房子租给留学生。并不是说这不可取,对于家有留学生的买家们而言,这是刚需,合情合理,租金收入也足以自给自足,好的楼盘还是会有一定增长。但是对于单纯的投资者而言,这并不是投资回报最大化的买法。
对于新房公寓而言,将来出手的时候,潜在的买家是买自住房的澳洲当地人,而不是被政策限制无法购买二手房的海外买家们。
对墨尔本没有很多了解的买家们,在投资公寓时,基本上就是CBD、Docklands,还有近两年火起来的Box Hill,这些地方出租虽然不成问题,但是对当地人自住并没有很大的吸引力。
上图是澳洲最大房产网站au给出的全澳和全墨尔本搜索量最高的城区排行。Middle Park不仅包揽了墨尔本别墅榜和公寓榜第一名,连在全澳范围内,都是搜索量最高的城区。
试问又有几个海外买家和初来乍到的移民知道MiddlePark呢?很多呆了四五年的留学生都不一定对这个区有所了解。但是MiddlePark确实全澳洲最受欢迎的城区。目前以中位价$2,282,500位居墨尔本房价第四的区域。
相比住在CBD,当地人自住更倾向于CBD周边的城区,尤其是对于在CBD及周边上学和工作的年轻人,他们更加喜欢租在近城区。下图是.au根据各个城区出租广告浏览量总结出的最受租客欢迎城区:
这些城区有一半以上都在墨尔本近城区,在华人圈子里大热的区域却不见榜上有名。需求是房价上涨的基础,没有了来自本地买家的需求作为支撑,房价疲软也是在所难免的。
其实一览之前举例的有所升值的公寓,虽然风格各异,但是都有一个共性——有大阳台或是院子。
在国内,阳台多半是用来晒衣服的,所以对于中国买家而言,很多人并没有把阳台的大小作为买房时会考虑的标准。
但是阳台对澳洲人而言可不仅仅是晒衣服那么简单,尤其对很多用烘衣机的年轻人而言,他们也没有晒衣服的需求。
注重社交和生活质量,逢年过节就要BBQ的澳洲人,对大阳台是毫无抵抗力的。就像他们别墅一定要有院子一样,阳台也是公寓必须的。平日在阳台上晒太阳,休闲放松;天气好了去阳台上吃顿饭;朋友来了一起在阳台上放风扯淡BBQ……
很多华人买家在选房的时候会以己度人,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投资房。如果是自住房自然无可厚非,但纯投资的房产只需要考虑澳洲本地人的喜好就可以了。
比如朝向这件事情,选朝北采光好是没有错的,但是如果另外一个朝向的风景更好,固执的选择购买朝北的户型就不显得那么明智了。本地人对阳台的热爱和对风景的热爱根本上都是一致的。如果大阳台配上无敌的美景,升值更是妥妥的了。
房子本身的设计感也是,比如许多本地人钟爱的工业风,冰冷冷的设计感入不了一些华人买家的眼,但是独特且稀有的风格确实升值保障。
说起来简单,其实真正操作起来,没有对本地人的了解和房产市场的把握,很难靠自己买到合适的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