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骚信在闹市的街区,小孩、青年、老人,他们三五成群,围在一张桌子前,为几只打斗的小虫子呐喊助威,好不热闹……
《诗经》中的《幽风》有记载道“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一些知名的蟋蟀品种,如像白牙青、白牙紫、垂青一线飞蛛、铁弹子,在古代更是千金难求。
一般雄性的蟋蟀,常常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或者为了争夺配偶彼此之间会互相打架。
当人们发现了雄性蟋蟀这一特征后,觉得好玩,便开始特地去抓雄性蟋蟀,将它们放在同一个容器中互斗取乐。
当然,蟋蟀在这个打斗过程中,有输有赢,人类在其中下赌注,使其成了一种娱乐游戏。
但是大人之间赌注非常大,在当时,没钱的人基本上玩不起这种游戏,因为赌输了甚至会赔上百两银子。
斗蟋蟀的活动,在唐朝就已经开始了,不过蟋蟀更多的是拿来听声,斗蟋蟀的大火要等到宋朝。
明清时期,斗蟋蟀更是成了贵族必备的娱乐活动,要是一个贵族不斗,都参与不了别人的话题。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提贮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
也就是说,宫中的妇女闲得发慌,在秋天时期都会去捉蟋蟀放在笼子里,然后把笼子放在枕头边,晚上听它们叫。
那时的宫廷妇女,就像现在的娱乐明星一样,她们只要玩一个东西就是当时的时尚。
被民间知道后,那是“庶民之家皆效之也”。养蟋蟀从唐天宝年间开始成为了一种自上而下的潮流。
宋朝时期,还有专门饲养蟋蟀和蟋蟀的技师。贵族们虽然喜欢玩斗蟋蟀,但是他们本身不会饲养。
所以就花大价钱来请技师,技师们将蟋蟀养得硕大无比,提升蟋蟀的技能,让其打斗之时,处于不败之地。
蟋蟀罐的质地有陶、瓷、玉、缸釉等等,一个精美的蟋蟀罐有时可能比一只蟋蟀的价钱更高。
王公贵族中有专门斗蟋蟀所用的器具,在当时称作为斗台,一般都是盘子大小的玉盘。
蟋蟀生命力顽强,又好胜,永远有不可一世的气概,其顽强拼搏的形象深入人心,玉雕题材自然少不了。
时令又届深秋,妇女们听到它,便开始缝制寒衣了。寓意提醒人们勤劳工作、抓紧时间获得更大发展。
蟋蟀有“天下第一虫”的美誉,蟋蟀的“蟀”与帅同音,玉雕中常以之表达大权在握、飞黄腾达之意。
根据民间的说法,屋里有蟋蟀,寓意大吉大利的意思,玉雕蟋蟀,寓意家族兴旺,富贵吉祥。
蟋蟀喜欢半夜鸣叫,但给人的感觉,是平静踏实的,玉雕蟋蟀又有清静、安稳,也有保平安的寓意。
蟋蟀,个头虽小,但它造房子却不怕苦,不怕累,它的精神值得人们学习,玉雕蟋蟀寓意坚持不懈,勇于拼搏创造。
玉麒说:蟋蟀,善鸣、好斗,在这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喜爱它、赏玩它、吟咏它、歌颂它,人们借它娱乐,借它抒情,形成了中国极具特色的蟋蟀文化,它承载了人们的欢笑,也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