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机堂我们出生以后,就会被父母取名,然后就有了自己的姓名。在我国古代,姓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制度时期,并且一直演化至今;名字则是为了区分个体而存在,便于人与人之间的有序交往。
通常来说,一个人的姓名,都被父母赋予了一定的含义,所以每个人的名字都是独特的,并且饱含了父母的期待。据《仪礼》记载:“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先秦时期,小孩子在出生以后,三个月就需要取名,等到20岁行了成人礼以后再取“字”。
东汉的文学家,许慎曾仔细研究过名字的由来,他认为是为了便于辨识,所以我们才有了名字。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记载的:“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相关史料记载,古人对于取名非常的重视,并且在春秋时期,还有人提出了取名选字“五原则”。据《左传》的记载:“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据悉,孔子名“丘”,就是根据“以类命为象”来命名的,孔子出生的时候,头顶看起来比较的特别,呈凹状,也就是“圩顶”,所以他的父亲就给其取名为“丘”;孔子的儿子降生以后,鲁昭公赏赐一条鲤鱼给他,所以他根据“取于物为假”来命名,给儿子取名为“鲤”。
我国在进入汉代以后,取名又有了新的变化,逐渐流行起来“单字”来,在先秦常用的伯、仲、叔、季的基础上,又增加元、长、次、幼等字。这段时期,古人的姓名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从刘邦开始,汉代的皇帝大多的名字都是两个字,刘盈、刘恒等等。
新莽时期,单字名进一步流行,据《春秋公羊传·哀公十三年》记载:“晋魏多帅师侵卫,此晋魏曼多也。曷为谓之晋魏多?讥二名,二名非礼也。”,指出双字名不符合礼数,所以他才会被人讥讽,没人叫他全名,而是简称其“魏多”。
往后,姓名的表现形式,以及取名原则,都跟随着历朝历代的风气而变化,时而流行双字名,时而流行单字名。清朝以后,姓名的选取就变得比较多样化起来,大家取名也没有那么的讲究了,不过名字仍旧饱含了对于子女的殷切期盼。
章太炎(1869年-1936年),他是著名的学者,对于历史、哲学等方面多有研究,而且著述甚丰;黄侃、钱玄同、吴承仕、鲁迅等人,都是章太炎的弟子。1894年,我国遭遇了民族危机,他听到了康有为设立强学会,于是加入了进去。
1896年,他还前往了上海,并且在《时务报》担任编务,章太炎主张的是“引古鉴今”,并且认为我们应该学习西方的长处,做到与时俱进。同时,他也希望大家能够不忘传统,所以他给自己的女儿全部都用古字命名,用的三个生僻字无人认识,害女儿成大龄剩女嫁不出。
大女儿叫做章?、二女儿叫做章叕、三女儿叫做章?、四女儿叫做章?,其中有三个女儿还都是生僻字,所以寻常人家根本就不认得,而一般的文人同样艰深难懂。
因此,其中的三个女儿到了适婚的年龄,却没有人来提亲,并不是章太炎的女儿不够优秀,而是想提亲的人,不懂读她们的名字,所以不敢来提亲。章太炎再得知了真相以后,于是办了一场宴会,邀请了一些社会名流,然后在宴会上有意的念出女儿的名字,并且进行释义。
大女儿章?:读音为【里】,二女儿章叕:读音为【卓】,三女儿章?:读音为【展】,四女儿章?:读音为【吉】;其中,叕是“缀”的古字,?是“展”的古字,?是“吉”的古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