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惑之村攻略前两天带我家孩子去游乐园玩,碰到一个小男孩突然过来抢孩子手里的玩具,孩子当然是拒绝的,没想到小男孩直接动手把我家小孩推倒在地上,和他父母交涉了好久,言语中听说他家小孩已经是小区里的小霸王,懂不懂就打人,出现严重攻击行为,没有办法才带出来玩。我推荐她多看些育儿书和儿童心理知识。其实啊,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每个家长都很头疼的问题,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一个”小霸王“,因为攻击性行为变成不被人喜欢的孩子;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别人的攻击,让自己受到伤害或者委屈。但是,有的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形成了有意攻击他人的行为习惯,爸爸妈妈们应该如何处理呢?
首先家长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打人攻击人是不对的、很严重的行为,不要觉得小孩主动攻击别人是玩闹而已,从无意攻击到有意攻击,体现出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出现了失职行为,如果不能及时的教育和制止攻击别人的行为,那孩子很可能演变成一种暴力的性格,我想每个当爸妈的都不想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是个暴力分子吧。因此,如果孩子总是出现攻击他人的行为,家长们就必须要警惕起来,引导孩子改变这种行为习惯,让孩子向正确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上转变。
我们心理的主任给各位父母提供了几种解决孩子攻击人的引导方式,希望父母们都能及时的改善孩子的错误行为。
一项关于中小学生暴力问题的调查问卷显示,往往出现攻击人的暴力行为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往往脾气比较暴躁,遇到问题的时候习惯怒吼,摔打东西,少数甚至有家庭暴力的情况,这些孩子没有在一个有爱的环境中长大,没有体会到父母的爱,反而学会了父母对待别人的蛮横方式。这项调研的结论对幼儿园孩子攻击性行为也有指导意义。
孩子是我们大人的镜子,当你在镜子中看到什么样,你自己就是什么样,孩子是我们的映射,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已经有这个问题了。
1 平时是不是喜欢用暴力的手段解决问题。比如孩子早上犯懒不去上幼儿园,我们可能会推搡着他,大声吼他,强拉硬拽等,这些行为,孩子是会模仿的。
2 我们有没有给孩子无私的、温暖的爱和家庭氛围呢。当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安全的、足够的时,孩子就不会带着情绪去面对问题,因为他们知道你会永远爱他,他不缺乏安全感,他不用问题行为来吸引你的注意,他们会向父母学习,选择以温暖友爱的方式与人相处。
当然,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有的人本身就脾气暴躁,性格急躁,从小到大如此,但这并不是我们对孩子使用暴力的原因,也不是我们不爱孩子的原因。不管哪一种类型的家长,都要克制自己对孩子的暴力和坏脾气,比如经常打孩子、骂孩子,这样教养出来的孩子也会跟你一样,成为一个暴力型的孩子;同时,在平时与孩子的相处中,多给孩子一些正面的情绪,温馨、快乐、善良、友爱……不要把一些负面情绪传递给你的孩子,带着情绪的孩子需要发泄,暴力就成了他们发泄的途径。孩子在天上选啊选,选中了并不完美的你做他的父母,我们就不能辜负孩子的信任,不能让他们变成连我们都讨厌的样子。
我知道,人不可能完全没有脾气,人不可能永远都是正向的、积极地、阳光的,偶尔出现脾气暴躁、失意郁闷的时候是很正常的,也不是说要完全压抑自己的情绪,面对这种情绪,成年人会选择合适的方式发泄,如大吃一顿、大汗淋漓的跑一场步、躺下睡一觉、听听音乐等等,但对孩子来说,他们无法合理的控制这些情绪,而暴力的攻击性行为就成了他们理所当然偏爱的选择。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通常是在表达和发泄愤怒。家长此时需要了解孩子的内在愤怒,并帮助他调整发泄愤怒的方式。比如:
1 首先,肯定地告诉孩子:“你可以有情绪,可以表达情绪,我们理解你的感受,你现在觉得很愤怒。”
2 其次,鼓励孩子说出或者画出自己的感受:“你感觉怎么样?是不是觉得自己的胸口好像有一团火在燃烧,你变成了一只喷火龙吗?”“我们一起把你的感受画下来,画出这团火到底有多大。”
3 最后,当孩子合理发泄完愤怒的情绪后,我们给他设定表达愤怒的雷区-“三不原则”:生气时,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伤害物品。同时给他提供“三不原则”的替代方式,比如想伤害自己时,可以跳一跳、画一画、说一说;想伤害他人时,可以找个软娃娃捶一捶,捏一捏;想伤害物品时,可以拿纸张撕一撕。
其实,情绪一定是需要发泄的,不管是积极向上的情绪,还是负面的情绪。家长一定不能阻止孩子情绪的发泄。“不准哭!”“不准撕纸!”“不准扔东西!”……这些不准让孩子不知道如何发泄自己的情绪,久而久之,憋在孩子心中的情绪只能越来越严重,最终发展到暴力行为来发泄。同时,发泄情绪可以有很多方式,孩子们只是找不到合理的方式来发泄,家长们教给孩子一些发泄的方式,并且多次提醒、反复练习,孩子们慢慢就会形成习惯性记忆,暴力行为也就不存在了。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喜欢攻击他人,也不要着急,孩子的行为可以通过调整大脑的认知模式加以改变。应该怎么做呢?
1 家长先了解孩子攻击他人背后的认知模式。比如孩子想要通过攻击行为证明自己的价值感,让自己被关注;或者孩子和他人发生冲突选择用攻击他人来解决问题。孩子攻击行为背后有着他自己不同的认知模式,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为什么要采用攻击行为,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斥责。
2 让孩子自己观察攻击行为后目的是否达到了。比如,孩子攻击行为背后的原因是想引起父母关注,这时我们要告诉孩子,看似你的攻击行为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但实际上我们更多是关注你的不良行为而非价值,让孩子认识到这种认知模式并不能达成他想要的目标,相反则造成了父母对他的不好的印象。
3 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比如要告诉孩子:攻击他人并不能显示自己的价值,也不能解决遇到的问题,有比攻击行为更好的方式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当孩子和小伙伴发生冲突时,攻击行为只会激化矛盾,让彼此产生隔阂;但你可以选择先用语言和小伙伴沟通,如果沟通无法解决问题,还可以找老师和第三方来协调。
假如孩子实在控制不了自己,想要打人时,家长还可以教他克制冲动的“杀手锏”:扭过头,深呼吸,舌头顶住下颚。在医学生,这三个动作可以有效平缓孩子打人的冲动,可以让孩子试试看。
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不是改不了的行为,通过父母的合理引导是完全可以掰过来的,作为父母,我我们要知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不是说是对他自己的保护,因为长此以往会养成暴力解决问题的习惯,面对别的父母的指责、老师的指责、甚至长大后法律的惩治,都会成为他的负担;同时,要了解孩子攻击性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认知,不同的原因有不同的引导模式,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认知模式,逐渐改变孩子攻击性的认知模式,让孩子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全的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