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菲茨的气息寸步难行,视力模糊,很多操作都十分困难,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老年人生活中的种种不容易,也对老年人有了更多的理解、耐心和尊重。复旦大学护理学院大二本科生曾欣如是说。
在沪上的一个老年实践基地,一群00后大学生穿戴上长者模拟装置,体验偏瘫、驼背老人的感受。
这并非简单的志愿服务活动,而是复旦大学护理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护理学社会实践的课堂现场。近期,该课程入选2023年度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
周六的下午,上海普陀区的一家特殊儿童康复机构里,复旦大学护理学院的6位志愿者学生正在陪伴星宝(自闭症儿童)做康复训练。这是本学期志愿者第6次走进康复机构,不少星宝渐渐和志愿者熟络起来,有些孩子会主动和志愿者打招呼,甚至会喊哥哥、姐姐了。
在老年实践基地,面对认知症老人,护理学院学生志愿者团队运用团体艺术治疗方法,和老人一起完成关于24节气的画。这个过程比想象中困难。起初,有位年过七旬的王奶奶对绘画有抵触情绪,她说自己没拿过画笔,画不好。
您的手很稳,色彩搭配也很漂亮!学生们开始夸赞鼓励奶奶,让她有信心拿起画笔开始涂色。让学生欣喜的是,活动结束时,奶奶变得热情了起来,也和学生打开了话匣子,讲起了自己的人生故事。
当一个疾病真正表现在患者身上时,它是复杂多样的,所以我觉得对于疾病的认识,绝不能仅限于课本,一定要到实践中去体验,才能感受到疾病的奥秘和患者的健康需求。有学生在评课时这样写道。
这正是课程负责人、护理学院副院长赵缨教授的课程教学初衷,希望学生在完成课程实践后,可以思考、分析不同人群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和照护需求,能够看到疾病背后的人,进而内化人文关怀的照护理念。
2020年起,课程团队先后建立涵盖全生命周期不同人群的特殊儿童基地、康复实践基地、老年实践基地、母乳喂养和儿童保健基地。学生在完成4周理论教学后,自由分组选择1个基地开展7周的社会实践。
我们设置的四个实践基地涵盖的人群都是最柔软、最需要呵护的人群。赵缨说,传统护理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在实验室、实训中心和医院实习完成,这些校外实践基地大多提供医疗机构外的延续服务,学生能从实践中看到全生命周期不同人群的照护现状、痛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带着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投身实践,课程团队进行了翻转课堂的设计。每次实践前,学生会观看指导老师录制的教学视频,提前熟悉实践要点;开始实践活动前,指导老师会在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中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答疑、解释;在基地现场,学生边实践边思考,在课程最后半小时内进行分享,指导老师点评、总结。
让特殊儿童基地主任顾丽娜感慨的是,学生们每次都会带着精心准备的问题和方案过来。在运动主题康复训练实践活动开始前,她就解答了学生不少问题,怎么能引导自闭症孩子控制拍球力度?怎么循序渐进地帮助他们达成进阶目标?在顾丽娜看来,这种师生互动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陪伴他们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也是我自身成长的过程。这段时间里,我认识了很多可爱的孩子。今后,我会用更新的视角去看待特殊儿童,同时思考护理专业的更多可能性。学生黎诗玉在结课时这样总结。
在赵缨看来,这门针对护理学院大二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通过让学生早实践、多实践及反复实践,近距离接触护理服务对象,帮助学生尽早理解护理学专业的内涵,获得对护理这份职业的认同。希望能够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护理本科人才培养,将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和社会服务有机结合的社会实践路径。
依托特殊儿童实践基地,学生团队孵化出孤独症儿童的音乐互动游戏空间创新项目,探索特殊儿童的康复新路径。2021年,该项目获得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银奖,以及第一届上海市护理学会护理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赛团体一等奖和优秀指导老师奖。2023年,课程团队带领本科生申报的星动视界——中国自闭症等特殊儿童智慧教育引领者项目,获得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市赛(红旅赛道)银奖。
有了切身体验后,学生的视野也更为开阔,会主动探究更深层次的专业内涵,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创意,转化成促进人群健康的实际方案。在赵缨看来,对于人群的了解和关爱并不仅仅是护理专业的要求,做好每一项工作,都需要看见事情背后的人,未来,团队考虑将这门课程推广到全校通识教育平台,向更多跨学科专业的学生开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多地探索教师退出机制 专家:意在打破教师“铁饭碗”,防止个别教师“躺平”
学龄期的孩子,每年都要做两次的眼睛检查哦!假期到了,快带你家孩子安排上#儿童的护眼小常识
六个月宝宝体检时一直骂骂咧咧。还想攻击人家医生奈何没长牙 没成功。妈妈体检能有八百个心眼刚打过针以为又要再打一针紧皱眉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