胯胯井臺灣玩具博物館的早期玩具,讓大人們懷舊,讓小孩們“嘗鮮”。 來源:《福建日報》
還記得羅大佑的那首《童年》麼,以前一直搞不懂歌詞中“諸葛四郎和魔鬼黨到底誰搶走了那支寶劍”在説什麼,直到去了臺灣玩具博物館,才知道這是曾經島內最盛行的漫畫故事。從1958年問世起,四郎相繼和各種反派,持續“大戰”到上世紀80年代,跟當時大陸上映的《大鬧天宮》一樣,牢牢佔據了幾代人的童年記憶。除了諸葛四郎,臺灣還有許多跟我們那些年或曾相似、或又不同的童年玩具,通過它們能看到那些年臺灣童年的生活。
柑仔店,因為擺放著許多竹編貨品“柑仔”而得名,通俗來講,就是現代的“7-11”便利店。當年的柑仔店售賣各類雜貨,也交換大小消息,是各年齡段鄰里集聚的場所。不過,最吸引小孩子的是店裏售賣的尪仔標,與大陸當年玩的搧畫片有點像。
位於新北市的臺灣玩具博物館收藏了3000余件早期玩具,這種比郵票略大、通常圓形有鋸齒邊的尪仔標,常常是遊客必玩的項目之一。相較于女生當時玩的紙娃娃,每到農曆鬼月還要提心吊膽它們會不會動起來;尪仔標可是男孩子們最忠實的玩伴,不僅玩法多樣,且上面的人物分三六九等,是個人“財富”的象徵。用館長王月霞的話説,“每個男孩子幾乎都打過尪仔標,它與彈珠和竹筷槍並稱為‘三寶’,都是要隨身攜帶的東西。”
除了大戰魔鬼黨的諸葛四郎,1970年締造收視率90%的紀錄、創出萬人空巷神話的電視布袋戲《雲州大儒俠》,其主角史艷文等也是尪仔標封面的常客。總之,每到新系列推出,柑仔店通常是小孩子們腿腳跑得最勤快的去處,也是零用錢花費最大的部分。紙質的尪仔標,甚至還影響到以後出現塑膠制的尪仔仙遊戲。想到上世紀60至80年代,兩岸雖然處於隔絕時期,但小孩子們卻不約而同地為贏得人生的“第一桶金”,奮力在地面上搧著畫片,不能不説歷史確有詭異之處。
柑仔店的彈珠機也是當年熱門遊戲之一。雖然,跟店主博弈的結果常常是十賭九輸,但並不妨礙小孩子對贏一次就有糖果、彈珠等獎勵品的熱切嚮往。就跟我們當年面對涂滿紅色和綠色圓點、飛轉的木盤,按下機栝射中相應的圓點,就能額外得到一根芝麻糖有些類似。彈珠機隨著柑仔店興起逐漸在現代生活中謝幕。
上世紀70年代之前,島內輕工業逐漸起步,“客廳即工廠”的家庭企業生産模式,是臺灣現代工業的開端,也是小型機器和手工加工生産玩具的“尪仔標階段”;之後到上世紀90年代,臺灣開始進入國際貿易外銷時期,玩具也步入了工業化量産的“大同寶寶階段”。
臺北教育大學教授、玩具與遊戲設計研究所前任所長張世宗如此總結臺灣玩具的發展。曾經也是“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的張世宗,每週三都要衝到小人書攤前,租新到的《四郎與真平》系列來讀,後來大學建築系畢業,已是玩具“死忠”的他,選擇到島內鄉村進行玩具調查和相關輔導,並研究至今。
“大同、大同、國貨好,大同産品最可靠”,這是臺灣曾經最流行的電視廣告歌曲。張世宗説,1969年臺灣企業大同公司推出了大同寶寶51號,原本是為對抗日本三洋等外來品牌的行銷策略,孰料立刻風靡島內,“這是購買大同産品一萬元新台幣以上才有的贈品,因此,家中擺個大同寶寶儲錢罐,是當年很值得驕傲的事情。”
此外,工業化在同時期玩具上的烙印還體現在,男孩子開始唱起“無敵鐵金剛,我們是正義的一方”,鐵金剛、阿童木和火柴盒小汽車等鐵皮和塑膠玩具,逐漸成為新寵。女孩手裏的紙娃娃也升級為布娃娃、玩偶娃娃等,尤其是後者,用張世宗的話來説,“那可是當年的奢侈品,在結婚、喬遷等場合親友相互贈送,外面通常有玻璃罩,擺在客廳最顯要的位置”。
張世宗表示,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電子玩具和網路遊戲的相繼出現,兩岸曾經不大一樣的童年玩物又開始走到一起。不過,張世宗認為在電動馬達出現之前的鄉土手工制玩具,最能代表兩岸傳統文化的延續,“不僅能鍛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和創作力,也是一種創作型教育價值的體現”。(朱力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