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者奇迹这本书是英文的,我们请城市设计所的杨宏为大家领读。她做了认真的准备。周一开始连续领读!
在美国城市规划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公共住房的兴衰令人唏嘘。事实上,高楼大厦绝不是童话故事。芝加哥卡布里尼绿色公寓(Cabrinin-green apartmentments) 是美国城市中出现的那种典型的现代主义高层建筑。本·奥斯丁煞费苦心地记录卡布里尼绿色公寓的发展、占领和拆除历史,并在以犯罪、枯萎病、错误的建筑和规划以外加入了人文元素。奥斯丁关注的是发展背后的人,他讲述了当地居民、社区成员和政府官员试图让公寓良好运转的故事;但最后无法挽救、却眼睁睁地看着它被拆除(少数低层建筑依然存在)。他指出了人们对公共住房的矛盾心理:它肮脏、犯罪猖獗,但它也是许多心存感恩的居民的家园。当然,这些居民大多是非裔美国人。奥斯汀探索了几乎与公共住房同义的种族不平等。对于规划者如何重新构想公共住房,高层住宅也许并不是一个好方法,但它确实给我们提供了视角和警示,希望这些故事能够很好地服务于下一代公共住房开发项目及其居民。
大家好,我是天津市规划院城市设计研究所的杨宏。非常感谢@豁然开朗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在接下来的几周时间里,带领大家读一本新书,书名是High-Risers: Cabrini-Green and the Fate of American Public Housing,翻译成中文是《高楼人:卡布里尼·格林和美国公共住房的命运》。
目前这本书还没有中文译本,亚马逊上也还没有提供电子书,仅提供了纸质书购买和有声读物的下载。这里是图书地址:
感兴趣的大咖们可以在页面下载有声读物。其他的同学可以先听我讲个概况,我就暂且在有中文译本之前先抛砖引玉。翻译的不对的地方也请读过、听过原著的童鞋们多多指正。
这不是一本城市规划领域经典,也不是一本专业书籍,而是一本被评为2018年最佳书籍的畅销书。该书入围安德鲁·卡内基纪实文学杰出奖,入围戈达德·里弗赛德·斯蒂芬·鲁索社会公正图书奖和芝加哥书评奖。亚马逊网站上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如同其他经典纪实文学一般,《高楼人》里将个人命运、城市政治和国家历史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展示了芝加哥最具标志性的公共住房项目——卡布里尼·格林中上演的史诗般画卷。书籍封面上引用了电视剧《火线》的创作者对此书的评价:这不仅仅是一部讲述美国最著名的住房项目由生至死的权威历史,也是对公共住房如何成为国家政策及其结果的极具洞见的评估。
封底上的文字简要介绍这书的内容:卡布里尼·格林建于20世纪40年代,建在原意大利移民聚集区里一个臭名昭著的贫民窟之上,后来发展成23座高楼和2万人口——所有这些建筑仅占地70英亩,距离芝加哥豪华的黄金海岸只有几个街区,而绝大部分居民都是非洲裔美国人。卡布里尼·格林成了犯罪、肮脏和政府失败的同义词。对于许多住在那里的人来说,这里也是他们急需的资源——家。到2011年,每一栋高层建筑都被夷为平地,非洲裔美国人贫困的孤岛被周围富裕的白人社区吞没,家庭四散而去。
继续回到封底上的介绍:在这部小说中,本·奥斯丁讲述了美国公共住房的试验和美国城市命运的变化。这是一个通过当地居民的生活讲述的鲜活的故事。在一股强大的力量摧枯拉朽般加速整座社区消亡的同时,他们却依靠自身的微薄力量努力为自己的家人建立一个家园。《高楼人》文笔优美,细节丰富,充满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刻画,是对现代美国种族、阶级、流行文化和政治的全面探索,它深刻地思考了我们国家在为穷人提供负担得起的住房方面出了什么问题,以及我们可以从这些错误中学到什么。
本书作者本·奥斯丁为许多出版物撰稿,包括《哈普斯杂志》、《纽约时报杂志》、《GQ》和《纽约杂志》。他本人就住在芝加哥。
我这周一开始为大家正式领读这本书,今天呢先开个头,从我最近读这本书的体会,分享下我觉得有必要了解的背景知识,也是解释几个基本疑问。
芝加哥(Chicago),位于美国中西部密歇根湖的南部,是美国第三大城市,也是世界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芝加哥地处北美大陆的中心地带,是美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区和最大的期货市场之一,其都市区新增的企业数一直位居美国第一位,被评为美国发展最均衡的经济体。此外,芝加哥还拥有很多世界著名的高楼大厦,被誉为“摩天大楼的故乡”。
芝加哥的繁荣源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区域交通条件。1848年,沟通密歇根湖和密西西比河的伊利诺伊-密歇根运河建成,沟通了两大水道之间的航运。同年,芝加哥的第一条铁路开始修建。自此,芝加哥开始成为连接美国东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便捷的水陆运输使得芝加哥成为美国中西部地区的主要城市和农产品集散地,也极大地刺激了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吸引了众多的外来者到此定居,其中包括既包括大量的农村人口,也包括新外国移民,包括爱尔兰人、瑞典人、波兰人、意大利人、德国人等。1870-1900年间,芝加哥的人口从29.9万一度猛增到170万。
而本国人口的迁徙则必须提及美国历史上两次全国范围的非洲裔美国人大迁徙。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限制了外来移民入境,年入境移民由战前的年平均超过90万人次骤减至10万人次。在入境移民减少之际,受战争刺激的美国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却猛增。这样便为南部非洲裔美国人创造了离开种植园,前往北部寻求新的经济前景的机会,由此开始了了从1916年持续到1929年的美国历史上第一次非洲裔美国人大迁徙。这次大迁徙中约有150万非洲裔美国人从南部农村迁入底特律、匹兹堡、 纽约、芝加哥等北部大城市, 大多在工厂中从事报酬低的非技术性职业。芝加哥市南部非洲裔美国人居民人口在从1910年的4.4万人猛增至1920年10.9万人以上。住房的压力大大恶化了已经紧张的种族关系。城市爆发了著名的1919年芝加哥种族暴乱(Chicago Race Riot of 1919),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全美最激烈的一次种族暴乱。事件系因一非洲裔美国人青年在密歇根湖游泳时被白人投石击毙,警察拒绝逮捕肇事者而引起。事态迅速扩大、升级,谣言四起,黑、白人结帮斗殴,全市法纪荡然,历时十三天始稍平息;计死三十八人(二十三名非洲裔美国人,十五名白人),伤五百三十七人,一千个非洲裔美国人家庭无家可归。
1929年爆发的大危机和随后开始的长时期经济萧条终止了第一次非洲裔美国人迁徙运动。直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经济得以摆脱萧条,并迅速走向繁荣,对劳工的需求急剧上升,这为非洲裔美国人第二次大迁徙提供了条件,从此开始了长达30年,共计500万人的非洲裔美国人大规模迁徙浪潮。20世纪30年代,芝加哥重工业已很发达。为二战服务的军工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芝加哥地区的工业进一步发展,并于20世纪50年代达到辉煌时期。在此期间,芝加哥形成了钢铁工业、机械制造业、金属加工业、食品加工业、化工业、印刷业等对经济贡献极大的制造业支柱部门。
大量的工业就业吸引了大量的非洲裔美国人涌入。从下表可见,1940-1960年期间美国各大都市区非洲裔美国人人口的增加情况。几个大城市都是每十年超过50%的增长速度。
下面这张则是1950-1980年期间美国各大都市区中心城区非洲裔美国人人口百分比的变化情况。到1980年,芝加哥中心城市的非洲裔美国人占比已经达到了40%,如果加上我们第一学期分享的美国中产阶级逃离城市中心奔向郊区的趋势,城市中心的黑色占比比图标显示的更高。
大量非洲裔美国人的涌入,加上刚才说的复原军人、军工企业白人工人、战后婴儿潮,造成了严重的住房短缺。在白人的邻避情绪和公开的不平等的住房市场政策下演变成了种族空间隔离。芝加哥1938年开始的公共住房建设,由于选址时的软弱性,大多数妥协于白人选民选址于原有的非洲裔美国人聚集区,采用现代主义的规划方式,花最少的钱容纳最多的人,进行高密度的建设,加速了种族隔离。我们的主角,卡布里尼·格林社区就是这一时代的标志性产物。
最早期搬入的居民都认为这里是幸福的、美好的、梦想中的家园,大大改善了他们的住房条件。然而社会的隔离并未就此停止,这些被集中“隔离”的非洲裔美国人很难融入社会,于是他们开始经营自己的地下经济体系,大大小小的帮派应运而生,冲突、犯罪层出不穷,警方因种族歧视导致的过度执法进一步激化了这个城市的种族矛盾。
这些仍旧是美国大都市的普遍问题,还不足以回答“为什么是芝加哥?”这个疑问。芝加哥在美国政治上的影响也不容小觑。这里是国际劳动节的诞生地,也孕育了美国最大的工会组织。工人阶级、贫困者、新移民(外国与本国)、自由主义者在这座城市聚集,在历史的涤荡中自然与主张国家福利的发生了互相选择,成为了坚定的大本营。2008年,奥巴马从这里走出去,成为美国第一任非洲裔美国人总统。而就在今年,这座城市迎来了自己首位公开出柜的非洲裔美国人女市长。
的这套福利体系又对非洲裔美国人的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个人追求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改变,使得两者愈加纠缠在一起。此外,芝加哥的政坛腐败程度居全美之首。父子两代先后出任市长的戴利家族,通过其擅长的“赞助工作系统”将整个芝加哥政坛塑造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黑暗体系。而这些都对芝加哥公共住房政策、政府在此处的财政应用情况的走向产生了戏剧化的影响,一步步将芝加哥公共住房社区推向拆除与灭亡。
美国公共住房政策是一项旨在解决城市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的国家政策,自1918年开始推行已有百年历史。美国公共住房政策涉及的社会群体众多,不仅包括城市劳工阶层、移民群体、贫困人口、少数族裔及妇女群体等政策惠及对象,也包含住房改革倡导群体、地方官员及城市规划群体、工会、社会福利工作者、城市选民集团与自由派人士等政策支持者,当然也不乏房地产经纪人、开发商以及财政、工业及商业利益集团、保守共和党派人士等政策反对者。美国公共住房政策也是一项联邦政府干预地方事务,政府直接干预城市住房市场,并借助外力让社会一部分人获得经济生活改善的特殊政策。这些政策特点与个人主义、市场优先、维护地方自治等美国传统价值理念(美国梦)之间存在矛盾。
美国的公共住房政策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包括:一战时期联邦政府劳工住房计划阶段,新政时期公共工程局的应急住房计划与首部公共住房法规《1937年住房法》推行的大规模建设阶段,《1949年住房法》至70年代中期的公共住房计划重启阶段,《1974年住房法》以来的公共住房停建、房租补贴为主的政策转型阶段。卡布里尼·格林的建设、发展和衰落恰恰见证了这四个阶段。
美国公共住房政策在实施初期产生过积极的社会影响,也曾在20世纪中后期因种族隔离、贫困人口集中、犯罪猖獗等问题频发而引发社会忧虑。随着美国城市化、郊区化与大都市区化发展,集中在公共住房政策领域的政治、经济利益博弈和文化分歧又衍生出更为复杂的城市史景象,从而成美国城市学史、城市规划学科、新闻、媒体和全社会的关注焦点。
目前,该社区已经被夷为平地。查询维基百科上给出的位置是:由弗朗西斯·卡布里尼联排住宅和威廉·格林住宅组成的卡布里尼·格林住宅,是位于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北侧的芝加哥住房管理局(CHA)公共住房项目。它的北面与西北大街接壤,西面是霍尔斯特德大街,南面是芝加哥大街,东面是拉拉比大街。下图分别是2000年和今年的影像图。从2000年影像图上可以看到北侧和东侧两组共二十余栋高层住宅,南侧有少量联排。今年的图上,二十余栋高层都已拆除,东侧地块已经有了新的建设。
下图是1999年的三维空间地图,是从西北向东南方向眺望。基地毗邻芝加哥河和Loop,远处高层就是芝加哥的市中心和黄金海岸。
下面这张图是芝加哥的种族隔离情况。从这上能看到其位置,那个黄边的黑点儿就是,非常靠近市中心。这张图本省是芝加哥太阳报2004年公布的人口结构统计地图,将非洲裔美国人居民比例达到或超过70% 的社区定义为非洲裔美国人区,用黑色标注。白人居民达到或超过70%的社区,定义为白人区,以白色标注。我们的主角卡布里尼·格林是一个嵌入白人社区之中的“非洲裔美国人孤岛”。
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卡布里尼·格林不是芝加哥问题最大的社区,不是暴力最横行的街区。其与富人区、白人社区的距离太近了,放大了其关注度,也污名化了它。实际的凶杀案数量远小于南部和西部社区。但是这个瞩目额位置使其成了冲突激化、政客作秀、媒体记者近处猎奇之地,也成了都市传说、恐怖电影及小说的取材地和载体。人们意念中的恐怖于现实中的问题一道导致了其被拆除的命运。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美国城市史学,对公共住房研究尤为关注。至今,该研究领域的叙事模式经历了三次重要的变化。
首先是六七十年代基于高层公共住房衰败个案的研究,形成了“高层公共住房失败论”;80年代,这一否定性叙事扩展至对公共住房政策的整体叙事上,出现了“公共住房彻底失败论”;2000年以来,“公共住房迷思说”问世,认为之前研究过于偏重衰败个案,两度“失败论”不足以涵盖公共住房政策发展的历史全貌。
作者这本纪实文学可以看成是“公共住房迷思说”的一种通俗演绎。尽管里面包含了对政治、芝加哥住房管理局的批判,但其闪着人性光辉的视角也忠实地记录了青少年的成长,居民成立的守卫本楼安全的组织,依然迫切申请公共住房的居民、帮派对于居民社会纽带的维系和青少年教育起到的作用,展现了一个更为有人情味儿的、丰富立体的公共住房世界。
从周一开始我将每天为大家领读一至两章。因为我在边读书和边领读的过程中,对于部分章节题目的翻译后期也可能会随着理解的深入而更改,请大家原谅,也请大家多多帮助指正。恰如今晚开始时说的,这本书不是一本正统的专业书籍,这一点也体现在了作者的标题中,如同他的行文一般亲切且富有深情,有的章节是这里儿童游戏的名字,有的章节是在这里努力生活的人的小小成就,有的则是以此为主题的肥皂剧中的女主角名字。而最引起我好奇的是第一部分的名字——“A Home over Jordan”(约旦河对面的家)。
之前不太了解圣经,我把在网上搜到的信息粗略整理一下。在圣经中,约旦河对岸是迦南美地,是上帝给以色列人的应允之地,是他们出埃及,过红海,走旷野,历经40年漂泊寻找的家园。约旦河河水湍急汹涌,难以逾越,渡河需要冒着生命危险。但上百万人需要生存,他们缺乏资源、人生地不熟、时刻面临异族威胁,他们无路可选,他们必须在约书亚的引领下,亲自踏入河流,到达彼岸。这困境,恰恰完美地概括了从美国南方逃离,又陷于大都市公共住房孤岛中的非洲裔美国人的真实境遇。
最后分享一首歌词很有画面感的,也叫《Over Jordan》的歌,结束今晚的领读。我们周一见。
(备注:本文部分文字引用自李莉《从“失败论”到“迷思说”:美国公共住房研究叙事模式的转变》。部分图片取自网络。)
35岁,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研究所,所总规划师。天津大学城市规划本科,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城市规划硕士。国家级注册规划师、副高级规划师。资深乐队爱好者,水下运动初级痴迷者。
|